绿色低碳丨多项首创填补行业空白 湖北迈向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

绿色低碳丨多项首创填补行业空白 湖北迈向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

7月30日,长江首艘甲醇智能船舶“长航货运006”轮在宜昌船舶工业园吉水正式舾装。(刘卫东 摄)

以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突破口,湖北明确提出2025年全省船舶工业产值达千亿元。

长江奔涌,千帆竞发。

湖北作为长江干线流经超1000公里的唯一省份,水运资源丰富,在籍船舶近万艘。

近年来,湖北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突破口,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船舶工业产值达千亿元的目标。

从全球载电量最大的“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轮,到全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湖北绿色船舶产业已斩获多个全国“首创”“第一”,正成为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标杆。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拥有53家船舶总装建造企业和300余家配套企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湖北造”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62%,居全国第一;运营绿色动力船舶145艘,位列长江流域首位;在建绿色动力船舶233艘,占全国总数的33%。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加快建成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湖北仍需破解市场主体“小弱散”、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等短板。

多项全国“首创”填补行业空白

9月6日晚7点,纯电动商旅游船“君旅号”从红巷码头缓缓驶出,一小时航程,“君旅号”途经江汉关、龙王庙、晴川阁、黄鹤楼等知名景点,与两岸璀璨的灯光秀交相辉映。甲板上,江风徐徐,来自湖南的游客陈女士称赞:“江景很好看,船舶行驶也很平稳,没有噪音和异味,非常舒适。”

“君旅号”是我国首艘纯电动商旅游船,2020年首航。其搭载的“绿色心脏”——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系“湖北造”。

早在2016年,国内电动船舶产业尚属空白之际,位于武汉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712研究所率先将目光瞄向电动船舶,研发核心动力系统。之后,712所将首个应用场景锁定在内河观光电动游轮,与武汉市轮渡公司合作,打造了纯电动游船“君旅号”,并推出了电动船舶行业电池标准规范和相关产品检验指南,填补了国内电动船舶产业的空白。

此后,湖北船舶产业不断追新逐绿:2022年3月,全国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首航;2023年10月,全国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首航,国产化率达95%,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内河船舶应用零的突破;2023年11月,全国首艘长江支线换电动力集装箱船“华航新能1”号轮首航……

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湖北船舶产业发展并非全国领先,但为何斩获多项全国“首创”“第一”?

“湖北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有独特优势。”湖北广济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胡勇峰分析,湖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绿色智能船舶目前更适用于内河短途航运,与沿海地区主打海船制造形成差异化竞争;二是湖北拥有中船712所、719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动能强劲;作为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湖北高等级航道里程2090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超230个,广阔的水域为船舶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

在此基础上,湖北抢抓“绿色长江”建设机遇,相继出台《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22—2025年)》《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支持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

随着国内电池等绿色动力产业升级迭代,船舶产业的绿色转型之势渐盛,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激发内河航运“绿”动力。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带动下,湖北绿色动力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在绿色动力供给上,东湖实验室运用综合电力系统技术,将4台620千瓦甲醇燃料发动机组网,填补甲醇燃料船舶国产配套空白;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所牵头完成甲醇动力、氢动力、电池动力、船舶智能机舱等19项绿色智能船舶标准规范编制,填补国内空白等。

绿色船舶应用在湖北早已遍地开花:在武汉“两江四岸”、宜昌“两坝一峡”水域,纯电动游船穿梭其间;全球首款可大批量供货的智能电动游艇“泡泡豚”,在武汉东湖磨山水域惊艳亮相;阳新仙岛湖40艘电动旅游船实现“无废无噪”航行,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200吨等。

创新力量还在积聚。由中船712所牵头成立的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由中船719所牵头成立的湖北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已整合涉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船舶创新资源,加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拓展应用新场景。

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生态圈

9月4日,在位于黄冈市黄州区沿江路的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创重工”)智能车间内,激光切割机正精准切割钢板,短短几分钟便完成各类构件加工,随后通过“搭积木”式分段总装,快速组合成船。据介绍,该公司正加紧建造40多艘万吨级LNG船舶,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全部交付。

据介绍,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出台后,企业订单激增。如,宜昌船舶工业园今年接到新能源造船订单百余艘,同比增长近四成;枝江船舶工业园新能源船舶订单已排期至2026年三季度,涵盖纯电动、LNG动力、甲醇燃料等全技术路线。

合创重工抢抓机遇,提档升级造船平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按照传统模式,我们一年只能生产两批,现在分段建造,一年每个船台能生产5、6批,公司年产能突破300艘。”该公司江船事业部总经理顾江鹰介绍,整个钢板套料利用率达98%,按1万吨的船舶来算,单艘船可为船东节省约200万元的钢板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内河航船有11万余艘。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吴卫国介绍,根据我国规划,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现有船舶面临彻底的更新换代,催生出一个万亿级产业。

但当前内河造船企业普遍存在产量低、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产业迫切需要提档升级。吴卫国表示,若能借鉴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整合产业链,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基地,实现流水线造船,船舶产业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湖北,正在逐步将这一蓝图变为现实。随着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加快建设,长江船舶供应链平台持续完善,标准化船型批量化建造呼之欲出。

在武穴长江畔,湖北(武穴)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施工现场,支点财经记者看到园区基础桩基全部完工,目前正进行钢结构施工。据介绍,该产业园规划建设科研配套服务区、供应链配套区、产业链配套区及LNG接卸加注区,预计12月投产。投产后,不仅聚焦万吨级及以下新能源船舶智能化生产,还将形成从研发到制造、从物流到服务的完整闭环,推动产业链提档升级。

除武穴外,武汉、宜昌等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也在加速建设,推动传统造船向智能化制造转型。此外,湖北持续推进船舶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2023年11月,湖北港口集团联合武汉、黄冈、荆州、宜昌等地政府投融资平台共同组建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公司,搭建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入链企业近千家。平台帮助链上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约2%,钢材、船用设备等采购平均成本降低8%。

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正山称,下一步,将以供应链为切入点,集合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聚焦船舶产业数字化供应链业务,推动“货、航、船、港、闸”与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生态圈。

绿色低碳丨多项首创填补行业空白 湖北迈向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

8月20日,国内首艘4E级纯电动清漂转运船“三峡护坝1号”在三峡库区水域试航。(彭强 摄)

龙头缺位、集聚不足难题待解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集聚效应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斌认为,目前,湖北省在船舶建造方面整体规模小、分布散,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湖北省虽通过环保整治、产能优化等手段,推动160余家船舶总装制造企业“瘦身”至53家,但仍缺乏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主体。如湖北船舶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内河绿色船舶制造方面占比很小。即使像长航集团这种“国家队”,其运营船舶也仅占全国内河运营船舶量的6‰不到,对本土船舶制造企业带动力很有限。

缺乏龙头企业牵引,导致产业集群效应不强。许正山介绍,湖北虽已构建起“上游原材料加工、中游船舶制造、下游航运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但上下游配套的集聚效应明显不足,产业协同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湖北省船舶制造超50%的配套来自省外。

“产业链集聚不足,本质上是产业生态的缺失。”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认为,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先解决龙头企业缺位的问题,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龙头引领、配套协同、分工明确”的产业生态,才能真正推动湖北绿色船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放眼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凭借完善的船舶工业产业链和高度集聚的产业生态,占据了中国船舶市场的主导地位。张海斌认为,湖北省在内河船舶产业发展上可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优势,实现船舶制造业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和功能链接。

如何实现产业突破性发展?赵霞认为,湖北要从绿色智能、创新驱动、示范推广三个层面重点发力。首先,湖北省要推动船舶制造转型升级,培育骨干企业。其次,要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并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建设与服务,打造利益共享的新模式,支持关键配套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同时,还要打造“多点发力”的产业新生态,武汉要打造国际知名的船舶设计之都,宜昌要打造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支持文旅集团开展游艇、码头租赁业务等。

张海斌进一步分析,湖北省需立足供应链思维,以供应链为切入点,集合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通过打造“链长(供应链信息平台)”统筹、“链主(需求方)”出题、“链创(多方协同)”答题的“三链融合”模式,实现要素集成,并依托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带动宜昌、荆州、黄冈等差异化发展的船舶制造基地,建成内河船舶智能化、模块化、标准化生产线,实现标准船型流水线、批量化建造,构建“绿色智能工厂建设绿色智能船舶”新格局。

为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持续释放辐射效应,2023年湖北制定印发《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省政府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武汉、宜昌等地方政府积极跟进,出台配套支持政策。长江产业投资集团联合远海母基金和武昌科创母基金等机构共同设立长江绿水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重点围绕以绿色船舶信息系统、绿色船舶推进系统、绿色船舶生态系统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开展投资布局,助力湖北打造立足湖北、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的绿色智能航运产业。

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扩大绿色动力船舶应用场景、加快绿色动力补能设施规划布局、强化绿色动力产业聚链成群、加强绿色动力科技攻关,持续推进绿色动力船舶发展,高质量推进“水运上的湖北”建设。

来源: 支点财经

特别声明:低碳在线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低碳在线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低碳在线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0)
上一篇 2025/09/18 12:32
下一篇 2025/09/22 23:10

相关推荐

  • 共创能源高质量发展蓝图 产业协同汇聚低碳发展新路径

    【低碳中国】10月18日讯,10月16日,由壳牌中国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壳牌中国“赋能进步·共话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汇集了政府、智库、学界权威专家和国内外能源、交通、电力、工业、制造业等领域专业人士,聚焦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分享洞察和实践经验,共探低碳能源转型之路。 技术与生态双轮驱动 夯实减碳基底 能源高质量发展需通过技…

    2025/10/18
    0
  • 买卖什么? 如何更有活力? 碳市场2.0 中国这样布局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确定——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也有价格、可以交易。 自2013年起,中国在多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碳市场已成为中国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

    2025/09/16
    0
  • 萌娃变身“低碳文明代言人”!这场可持续生活成果展精彩亮相→

    【低碳中国】9月24日讯,9月21日下午,“低碳梅陇·可持续生活文明实践成果展”走进商圈,现场不仅展示了孩子们在“小课堂”的学习成果、前期征集的“向野而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作品,还有小可爱们设计的“减塑梅陇·回收塑料文创”作品,更有互动体验、知识问答、手作工坊……一起来看看活动的精彩瞬间吧! 缘起·我们的低碳文明生活倡议 这个夏天,结合“可持续社区——共…

    2025/09/24 业界观察
    0
  • “开放创新 绿动未来”绿色价格认证成果在京发布 探索绿色价格机制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9月17日讯 (记者 葛蕾 实习生 李君怡) 9月12日,“开放创新 绿动未来——绿色价格认证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本次发布会由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ESG研究院(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办公室)承办,北京通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重磅推出《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数据平台…

    2025/09/17
    0
  • 专家解读 | “小切口”精准开展氧化亚氮排放控制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工作定下基调、明确方向,不仅对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具有指导意义,也将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的重要意义   氧化亚氮(N₂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第三大…

  • 茫茫戈壁滩化身风光“能源海” 国家电投在新疆的绿色实践

    低碳中国(www.iditan.cn)9月16日讯,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片辽阔而丰饶的土地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以科技创新为笔,以风、光、水、火、储为墨,在茫茫戈壁绘就一幅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画卷——截至目前,国家电投在疆电力总装机达1712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90.42%,新能源装机规模稳居全疆前列,成为助…

    2025/09/16
    0

联系我们

198-6585-31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客服邮件:Service@iditan.cn

工作时间:9 : 30 - 20 : 30(周一至周五),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低碳在线(www.iditan.cn)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前沿动态、政策解读、技术成果与产业趋势,致力于为行业从业者、研究机构及关注环保事业的网友,提供专业、及时、全面的资讯服务与交流空间。现诚邀广大网友、行业伙伴踊跃投稿、洽谈合作,共筑绿色低碳信息生态,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客服QQ:1055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