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小切口”精准开展氧化亚氮排放控制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工作定下基调、明确方向,不仅对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具有指导意义,也将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的重要意义
  氧化亚氮(N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工业领域中的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等行业是氧化亚氮主要排放源之一,由于排放源相对集中、减排技术路线明确、控排成本较低,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工作具有四方面意义。
  一是有力减缓气候变化。氧化亚氮的增温潜势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大气存留寿命长。2024年联合国环境署等联合发布的《全球氧化亚氮评估》报告显示,如能在全球范围实现高情景减排,仅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每年就有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潜力。
  二是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工业领域,氧化亚氮与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大气污染物同源,其控排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热能和高压蒸汽还可回收利用,高浓度氧化亚氮尾气经提纯后可用于其他领域。因此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兼具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
  三是支持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不仅能直接降低排放强度,还可激励相关企业革新生产工艺、优化反应条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助力我国工业产业链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四是展现我负责任大国担当。我国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产能占全球总产能一半以上,未来预计产能还将持续增长。当前氧化亚氮正逐渐成为继甲烷之后的全球热门议题,有效控排既是对国际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更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气候治理工作范式。
  国内外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现状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氧化亚氮控排日益重视,主要发达经济体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持续下降。
  上世纪末以来,欧洲部分企业就已自主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工作,随后政府出台了将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纳入碳市场机制等系列政策要求,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规范核算方法和监测标准。美国主要得益于在工业领域一方面大力研发推广减排技术,一方面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要求企业报告氧化亚氮排放数据,为减排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日本和韩国则是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了化工企业的氧化亚氮减排义务。
  我国在政策基础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实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在核算报告方面,《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提供了包括己二酸、硝酸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量计算方法。自2021年起,我国逐步将硝酸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数据报告纳入全国碳市场。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有企业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排技术,减排效率接近国外产品且成本更具优势。
  根据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2021年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量约为1.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制定专门的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政策文件,有利于强化控排力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工作展望
  《方案》提出到2030年己二酸、硝酸、己内酰胺行业单位产品氧化亚氮排放量下降至国际领先水平的强度下降目标,明确推动氧化亚氮减排、完善氧化亚氮控排配套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协同管控、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项重点任务,以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培训和工作调度等措施保障组织实施。《方案》部署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将推动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取得积极成效。
  夯基垒台,全面筑牢控排基础能力。《方案》强调推动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开展氧化亚氮减排,指导研发治理设备、催化剂并尽快投入实际使用。鼓励己二酸企业对氧化亚氮尾气进行回收提纯,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案》提出加强监测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相关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同时支持成立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产学研联盟。
  多效并举,协同治理瞄准复合环境效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针对工业领域氧化亚氮与NOx、VOCs等同源排放的特点,《方案》要求加强协同控制,实现政策合力。同时《方案》提出研究在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等重点行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氧化亚氮排放评价,推动氧化亚氮控排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管控转型。
  引导激励,充分调动控排主体积极性。在充分考虑到地方工作能力和企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方案》务实提出研究利用相关资金渠道支持建设氧化亚氮回收提纯装置和减排装置,推荐具有氧化亚氮减排效益的项目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和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支持控排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开展控排的内生动力,《方案》提出加快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减排、率先减排。
  严格监管,运用标准和制度体系引领控排。为了切实提升控排的数据基础质量,以数据质量保障控排成效,《方案》将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推进重点企业氧化亚氮排放报告制度建设,同时研究制定监测标准和排放相关标准。通过不断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的科学精准控排管理。
  强化合作,建设性参与全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治理。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要在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渠道作用基础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实现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工作中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协力实施,确保控排工作落地见效。《方案》还提出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开展控排。普及减排技术相关知识,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和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加强对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调度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通过聚焦关键行业、创新政策工具、强化技术支撑,推动我国工业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工作进入新阶段。下一步,需研究出台系列细化配套措施,强化各项措施的监督落实,切实实现《方案》提出的控排目标,有效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丁丁  马翠梅  赵龙飞  苗伟杰)

(1)
上一篇 2025/09/08 11:49
下一篇 2025/09/02 08:32

相关推荐

  • 交通学院低碳智能道路设施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低碳中国】9月8日讯,创立路面行为力学理论,研发我国首个路面管理系统,建立我国首个大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诱导系统,五年新增6名国家级人才……一支21人的科研团队,产出了一批原创、首创的科研成果,制订了多项国内外标准、规范,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他们站得出来、冲得上去,更底气十足!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

    2025/09/08
    0
  •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天津揭牌

    新华社天津9月2日电(记者魏玉坤、李亭)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启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加强在绿色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介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将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产业政策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携手建设生态文明,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与…

  • 全球聚焦“标准化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会” GIS-LCA技术引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风尚

    央视网消息:2025年7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 “标准化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作为 “2025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 的核心平行分会,本次活动吸引了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联合国环境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等权威机构代表,与国…

    2025/09/02
    0
  • 助力低碳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

    【低碳中国】9月8日讯,从电源结构到电力输送,从市场机制到终端应用。自独立运作以来,冀北电力通过全链条的绿色能源布局,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为区域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冀北经验”。 服务清洁能源发展 守护碧水蓝天 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地处河北北部,风、光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近年来,公…

    2025/09/08
    0
  • 脚踏实地砥砺奋进 更好发挥组织功能——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信心和力量

    9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上合大家庭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凝聚合作共识,鼓舞各方秉持“上海精神”,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携手推动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向着构建更加紧密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阔步迈进。 从黄浦江畔到海河之滨,上合组织走过24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

    2025/09/02
    0
  • “碳”路向未来——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新华社记者高敬、吴书光、王凯 “碳路先锋、绿动未来”——6月25日,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充分展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显著成效和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周年。从绿色低碳出行到生活垃圾减量,从“绿”电点亮生活…

联系我们

0755-331076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ervice@iditan.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20: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低碳在线(www.iditan.cn)于 2025 年 8 月在深圳市完成筹备并正式上线运营。平台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前沿动态、政策解读、技术成果与产业趋势,致力于为行业从业者、研究机构及关注环保事业的网友,提供专业、及时、全面的资讯服务与交流空间。现诚邀广大网友、行业伙伴踊跃投稿、洽谈合作,共筑绿色低碳信息生态,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