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在线】9月23日讯,2025年9月,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迎来实施五周年。龙岗区吉华街道以“条例5周年,携手分类永向前”为主题,以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为核心阵地,联动辖区7个社区党委、党群服务中心及志愿者力量,开展“1+7”主题实践活动(1个科普馆主阵地+7个社区分场景),通过“科普+实践”“互动+体验”“现场普法+场所指导”“精准+长效”的多元模式,推动垃圾分类从“知识普及”向“习惯养成”跨越,为深圳建设“无废城市”“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贡献“吉华样本”。

核心阵地:科普馆里“减塑课堂” 点燃少年环保热情
9月份以来,吉华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内,“条例五周年,科普+自然”、“减塑进校园·分类向未来”主题活动如火如荼精彩不断。70对亲子家庭、20余名校园师生通过“参观讲解+互动实验+创意工坊”三大环节,开启“沉浸式”减塑分类之旅:“一个塑料瓶的生命周期”,“减塑小课堂”,“拼图投壶赛”活动同步发起,鼓励家庭记录塑料使用量,以“少用一个塑料袋”的小选择微行动,将“减塑”融入未来生活大目标。

“科普馆是垃圾分类的‘教育中枢’。”吉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家庭作业”延伸至家长——孩子们需与父母共同完成“家庭减塑计划书”,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娃、影响一个家”。

社区联动:一社一特色 共绘分类“同心圆”
以科普馆为圆心,吉华街道7个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一社一品牌”实践活动,将分类理念深度融入社区治理肌理。


光华社区:以党建领航“全链条”治理,召开专题部署会,联合多部门制定“宣传-引导-实践”方案,通过商户指导、分类课堂、入户宣传等行动,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性循环。
水径社区:聚焦“餐饮商户”源头治理,走进信达美食街,通过“培训+督导+激励”模式,为80余家商户送上餐饮场所垃圾分类工作手册,推出“分类红黑榜”,让“美食街”变身“绿色街”。


三联社区:以“志愿红”点亮“生态绿”,组织15名志愿者开展“垃圾捡拾+分类宣传”,针对老人、儿童等群体精准讲解,用“蹲身教分类”“卡通卡演示”的细节服务,带动居民分类意识显著提升。
中海怡翠社区:打造“广场分类课堂”,在茵悦之生广场通过摊位打卡、互动游戏、旧物改造等方式,让“玩中学”成为分类宣传新时尚,覆盖近300名居民,实现“孩子当小老师、家庭齐参与”的延伸效应。
翠湖社区:开展“源头减量+分类指导”双动力机制,组织30名党员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化身“分类指导员”走进15类场所,对商超商户、沿街餐饮门店等,旨在提升商户门店经营者垃圾分类意识,为其规范操作提供指引。

甘坑社区:实现“15类场所”全覆盖培训,针对农贸市场、工地等不同场景制定“一场所一指南”,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演示”解决分类难题50余个,助力商户、单位从“不会分”到“精准分”。
丽湖社区:深耕“旧物新生命”探索实践,在丽湖花园文化广场开展“理论+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卡片配对掌握分类知识,社区创艺工作室以旧物再用倡导源头减量,让环保意识扎根下一代。
结语:五载耕耘结硕果 全域共治启新程
从科普馆的“减塑课堂”到社区的“精准实践”,从青少年的“分类小卫士”到商户的“红黑榜”,吉华街道以“馆社联动”模式,构建起“宣传教育—实践养成—长效管理”的全链条体系,也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社区的生动实践。
“垃圾分类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吉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科技赋能”长效机制,让分类成为居民“生活习惯”,让绿色成为吉华“生态底色”,为深圳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贡献更多“吉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