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一场关乎发展与保护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善了中国的山河面貌,更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激起回响。

“绿色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要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在神州大地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为各国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探索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美丽中国,书写绿色答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杭州西溪湿地的傍晚,令人心醉。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杭州仍保留超过10平方公里的湿地,这不仅是百姓看得见的民生福祉,每年的旅游收入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截污疏浚、修复植被、外迁机构、发展新能源……杭州的“蝶变”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今年9月,杭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2025年2月26日,游船经过杭州西溪湿地一片盛开的梅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向绿而兴的一幕幕场景在中国多地上演。2024年年底,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锁边合龙。这条“绿围脖”不仅是一项生态壮举,更能通过带动沙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等方式,为南疆地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内蒙古鄂尔多斯则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摸索出一条特色路径——驭“风”而上、逐“光”而行,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得益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四五”以来,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这是2025年10月17日拍摄的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地球卫士奖”“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湿地城市”……“十四五”期间,中国接连获得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球性荣誉,正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生动例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负责人马丁娜·奥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度契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提供了范例。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成功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将经济与生态深度融合,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这不仅对环境有利,也能给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跨越山海,贡献中国方案

乌兹别克斯坦的广袤田野,节水灌溉的绿脉悄然延伸;波黑的山峦之巅,绿色风电与野马群和谐共生;中俄边境地带的东北虎栖息地连成一片,老虎常常“跨境游”;斐济的牛羊吃上从中国引进的菌草,解决了旱季饲料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国以多元而务实的行动,与全球伙伴共同绘就充满科技与生命力的生态文明画卷。

滴灌、光伏扬水、固沙方格……这些在新疆沙漠里验证过的技术,如今在撒哈拉沙漠中同样奏效。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说,中国的专家团队不是“替我们干”,而是“和我们一起干”,一边建设,一边培训,让当地青年掌握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作为来自毛里塔尼亚的环保工作者,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中国的生态治理不是停留在口号,而是落到了一件件实事上。”迈杜说,中国用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能的。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这是2025年5月22日拍摄的位于毛里塔尼亚西部特拉扎区比尔·巴尔卡村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一隅。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我们要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挑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主席2024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现代化范式为破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提供了重要路径。

在非洲第一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渔民卡托·姆萨曾因水质恶化、过度捕捞等问题而生计艰难,中国科研机构与当地渔业研究所的合作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渔业研究所的专家们通过中国专家提供的设备还有科学培训,教我们怎么看水温、藻类生长情况,这些都影响鱼群的分布。以前我们只能靠运气,现在我们用科学来捕鱼。”姆萨指着湖面说。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2025年4月3日,在肯尼亚基苏木,渔民在维多利亚湖中捕鱼。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专注于维多利亚湖保护的坦桑尼亚学者利亚森·卡甘加告诉记者,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加强了流域综合管理,比如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这些经验正在通过中非合作项目延伸到非洲大湖地区。“中国专家在维多利亚湖区域分享的水质监测、数据建模和生态修复方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治水’的力量。”

生态治理,坚守多边主义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郑重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2025年7月3日,当地村民在贵州金元么站农业光伏电站光伏板间的土地上劳作。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5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各国不仅需要总结过去成果,更应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展现雄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切实行动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尽己所能支持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并通过培训、技术转让和融资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绿色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广泛影响着世界。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合作伙伴携手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2025年10月8日,在喀麦隆松明比亚斯村,村民庆祝中国企业建设的农村离网太阳能电站项目正式启用。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汉斯-约瑟夫·费尔认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而中国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引领者。

“中国为人类解决发展和生态难题贡献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埃及生态学家、全球环境基金顾问马格迪·阿拉姆说。

建设清洁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将以坚定的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远见,同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向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目标不断前进,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特别声明:低碳在线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低碳在线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低碳在线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0)
上一篇 2025/10/20 21:35
下一篇 2025/10/20 21:49

相关推荐

  • 共建智慧运维新生态,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建筑智慧运维与节能低碳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

    低碳中国(www.iditan.cn)9月15日讯,近日,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建筑运维智慧化方向联合实验室建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科技项目与成果发布、“绿色医院与智慧运营”中日国际合作揭榜挂帅项目签约仪式暨建筑智慧运维与节能低碳技术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会议由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建科公共设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央研究院建…

    2025/09/15
    0
  • 生态环境部召开2025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

    【低碳中国】9月6日讯,9月6日,生态环境部在广东深圳召开2025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润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市场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

    2025/09/06
    0
  • 会展业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低碳中国(www.iditan.cn)9月16日讯,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攀升,地缘政治暗潮涌动,能源挑战与技术变革加速交织,世界正处在复杂的变局之中。当各行各业都在探寻 “如何在适应生存的同时实现蓬勃发展、推动实质性变革” 的答案时,会展业作为连接产业与市场的关键纽带,正在从传统展览交易平台蜕变为 “产业赋能者”和“商业生态构建者” 的角色。 全球性的…

    2025/09/16
    0
  • COP30观察:中国绿色方案加速重构全球低碳未来

    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开幕。 这座位于亚马孙河流域的城市前几日刚刚成为巴西首都,凸显出该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视。 在巴西总统卢拉抵达这里时,他选择乘坐了一辆由中国车企比亚迪制造的黑色SUV,这辆车是企业专为大会打造的全新电动车型,相较于传统油车,电动车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力量。   比亚…

    2025/11/11
    0
  • 电力装备绿色低碳管理实现新突破——中电联正式发布首批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认证成果

    【低碳中国】10月10日讯,9月23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正式发布了首批51项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涵盖输电杆塔、互感器、导地线等输电基础装备。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电力装备在绿色低碳管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产业链全环节碳足迹可视化、可管理、可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品碳足迹认证是指对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温室…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法律制度体系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漫画/李晓军 9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分组审议。 何新委员建议,结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统筹推进绿色低碳相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增强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建立健全碳排放的双控制…

    2025/09/18
    0

联系我们

198-6585-31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客服邮件:Service@iditan.cn

工作时间:9 : 30 - 20 : 30(周一至周五),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低碳在线(www.iditan.cn)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前沿动态、政策解读、技术成果与产业趋势,致力于为行业从业者、研究机构及关注环保事业的网友,提供专业、及时、全面的资讯服务与交流空间。现诚邀广大网友、行业伙伴踊跃投稿、洽谈合作,共筑绿色低碳信息生态,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客服QQ:1055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