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徐偲)“‘电池退役’不等于报废,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块电池都不被浪费,这是新能源‘最后一公里’。”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伟的这句话,道出了长沙在绿色低碳赛道上的执着追求。
自湖南省提出“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以来,以来,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的长沙以绿色化转型为抓手,将循环共生的理念融入产业生态,让绿色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用技术突破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在全球绿色低碳创新版图上刻下鲜明的“长沙印记”。
梯次重生:动力电池里的“循环密码”
在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储斯蔚普”)的车间里,退役的动力电池正经历一场“重生之旅”。
该公司成功运用“Sweep”技术,3~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健康诊断与分级,效率远超传统方法;为突破“卡脖子”的尖端技术和产品,云储斯蔚普成立了三十至五十人的团队开发主动均衡技术,实现容量差异较大的电池协同工作;同时,该技术还能实现在线更换故障电池、保障电力稳定的效果。历经七年攻关,这项核心技术已基本实现商业化应用,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退役电池不是废品,而是待挖掘的‘城市矿山’。” 熊伟指着生产线介绍,通过精准拆解技术先将电池外壳、线路等部件分类分离,再利用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发的材料再生工艺,从电池芯中提取出锂、钴、镍等关键金属,纯度可达99.5%以上,完全能重新用于制造新电池。
“整个过程采用低碳处理工艺,相比传统回收方式能耗降低40%,真正实现‘从电池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循环。”熊伟说。目前,这条全产业链已覆盖回收、梯次利用(如用于低速电动车、储能电站)、材料再造全链条,每年可处理退役动力电池2万吨,相当于减少12万吨碳排放。
链动减碳:汽车产业里的“低碳基因”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的“减碳革命”正在斯泰兰蒂斯长沙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斯泰兰蒂斯”)加速推进。
“我们要让每一辆新能源车,从研发到生产都带着‘低碳基因’。”斯泰兰蒂斯负责人介绍,作为斯泰兰蒂斯集团在华重要研发基地,这里每年投入超1亿元用于新能源车型研发,覆盖集团旗下多个品牌的全球新能源智驾车型和碳足迹管理。
由长沙研发中心主导设计开发的全新一代雪铁龙C5 Aircross就在绿色技术与减碳创新上实现了跨越式突破。上一代车型仅提供燃油版与插电混动版,而全新一代针对全球市场减碳需求打造了“混动+插电混动+纯电”的全矩阵电动化方案:混动版较上一代混动车型燃油消耗再降4%;插电混动版彻底满足日常通勤零排放需求;纯电版更是10分钟超快充即可增加160km续航,让电动出行告别里程焦虑。
在全生命周期减碳上,长沙研发中心不仅主导“绿色材料创新”,更联动全供应链体系实现全链路低碳管控。

据介绍,该款新车型采用160kg再生金属、47kg再生或生物基塑料,更是全球首创将勃艮第有机葡萄园的废弃葡萄藤枝条融入内饰透明塑料,替代20%原生塑料;斯泰兰蒂斯还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提升绿色材料占比。
同时,斯泰兰蒂斯通过精准追踪70类关键零部件(占纯电车型供应链碳排放的80%),重点推动电池原材料(如镍、钴)本地化采购,缩短运输半径以降低物流环节碳排放。此外,该款车型取消了皮革与多余镀铬件,座椅面料采用再生织物,从源头降低生产环节碳排放。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由长沙研发中心设计的车型虽在法国雷恩工厂生产,但其绿色技术方案已成为雪铁龙全球减碳战略的核心模板。“中国研发正在从‘本地化适配’向‘全球技术输出’转型。”
事实证明,中国研发团队在电动化、轻量化、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正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让“中国设计与技术创新” 持续为全球绿色出行注入动力。
跨界增值:黑山羊里的“绿色助农”
湖南普瑞玛药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瑞玛”)的实验室里,一群特殊的“居民”——标准化培育的浏阳黑山羊,正书写着循环经济的跨界故事。

“以前这些黑山羊作为肉用羊,一只售价不超过2000元;现在通过实验动物化培育,身价跃升至4500元。”普瑞玛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陈志笑着揭开其中奥秘。
普瑞玛联合浏阳淳口镇国家黑山羊核心育种场,制定了国内首个实验用黑山羊地方标准,通过精准控制饲料配方、生长环境,让黑山羊的基因稳定性、生理指标达到了生物医药实验要求。
“羊的心脏瓣膜、骨骼结构与人体相似度高,是骨科器械研发、器官移植研究的理想模型。”陈志介绍,这些实验羊不仅破解了我国实验动物“卡脖子”难题,还带动了农户增收——参与养殖的农户每只羊收益提升1.25倍,仅仅与宁乡一家机构今年就签订了300只的采购意向合同。
而普瑞玛拥有的国家GLP实验室、国际AAALAC认证平台,已为55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平均降低30%研发成本,让绿色农业与生物医药在跨界融合中实现价值倍增。
从动力电池的“重生”到汽车产业的“减碳”,再到黑山羊的“身价跃升”,长沙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构建绿色生态,让每一个产业环节都成为低碳发展的支点,在循环共生中迈向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