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7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 “标准化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作为 “2025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 的核心平行分会,本次活动吸引了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联合国环境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等权威机构代表,与国内政产学研领域的百余位顶尖专家共襄盛举,共同探索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径。大会围绕“标准化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主题,通过领导致辞、成果发布、主旨报告及圆桌论坛等多个环节,全面展示了中国在绿色标准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在致辞中指出,标准化是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需破解国际规则 “三重错配”。其指导田亚峻团队研发的 GIS-LCA 技术,成功突破了传统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无法识别空间异质性的局限,为产业碳核算提供了更为科学、精准的方法论。
贺克斌院士强调,碳足迹管理需以“科学碳核算方法为基石”,被国家标准采纳的GIS-LCA,有效适应了我国区域差异化明显的国情,提高了碳足迹的精细化辨识度,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以“高质量数据”为血脉,构建如天工LCA数据系统-TIDAS自主可控的碳足迹数据基座,以“国际兼容标准为桥梁”,推动中国方案融入全球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胶州市副市长邓智在会上倡议,以上合组织为纽带,推动建立区域标准互认机制,降低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大会围绕 GIS-LCA 技术,发布了四项标志性成果。其中,德国莱茵 TÜV 向 GIS-LCA 软件颁发国际标准符合性核查证明,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碳核算技术体系,通过国际权威认证,实现了全球低碳技术认证体系的关键突破。
此外,全球首个MA-GISLCA-DPP国际产品数字护照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融合了中国自主的碳足迹核算技术框架(GIS-LCA)与编码框架(MA),可为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溯源,助力中国产品出海。
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产业绿色智联行动”正式启动,依托GIS-LCA空间化碳建模技术,构建跨流域、跨区域的产业低碳协同网络,推动区域绿色发展。
世界可持续发展组织(WSSO)也联合多家机构,共同启动了多项标准编写工作,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碳治理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引领作用。
会上,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等7家单位进行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伙伴联合行动共识签署仪式”。
在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环节,众多专家分享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沿思考。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顾问张政伟主任深入剖析了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建议中国从“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转变,以提升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司原副司长陈洪俊详细阐述了标准化在助力绿色低碳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徐明教授提出了以开源框架(TIDAS)支持全球LCA数据建设的创新思路;联合国规划署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中心陈卓伦研究员则分享了哥本哈根在城市降碳方面的成功经验。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绿色标准建设正从“技术跟随”向“规则引领”迈进。GIS-LCA技术通过国家标准转化与国际认证的双重突破,不仅为国内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全球碳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未来,以GIS-LCA为核心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将加速推动全球产业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上图片均来源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