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中国】11月14日讯,10月31日下午,深秋的暖阳裹着桂香洒在东铁匠营街道刘家窑南三环中路15号院的巷子里,一场以“旧物置换,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社区活动,让老小区的午后热闹起来。居民们拎着打包好的旧衣物、闲置物品纷至沓来,不到3小时,现场便回收旧衣物300余公斤,置换出洗衣液、洗手液等生活用品近百份。

“您这袋毛衣干净平整,能换一大瓶洗衣液!”活动桌前,工作人员一边接过居民手中的布袋,一边递上兑换的日用品。年过七旬的张阿姨攥着刚换到的洗洁精笑开了:“家里旧毛衣堆着占地方,扔了可惜,现在换点实用东西,还能为环保出份力,值!”
活动现场,蓝色宣传展板上的垃圾分类漫画格外醒目,志愿者手持话筒讲解旧物循环的意义,不少居民围在展板前,对照着“可回收物标识”分拣自家物品。“以前总搞不清旧衣物咋处理,今天听了讲解才知道,干净的旧衣能捐赠、能再生,比扔垃圾桶里强多了!”居民李女士边说边把整理好的三袋旧外套递给工作人员。
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活动既为居民处理闲置物品提供了渠道,也通过“置换”的互动形式,让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的理念更接地气。“我们后续会把回收的旧衣物统一送往公益机构或再生企业,实现物尽其用。”

巷子里的旧物堆渐渐变“矮”,换来的生活用品却让居民们的袋子变“鼓”。夕阳下,一位居民推着装满置换物资的小推车路过宣传墙,墙上“争创首都文明”的标语与现场的热闹相映,成了深秋里最暖的烟火气。
这场“小而美”的社区活动,以旧物为纽带,把环保理念织进了居民的日常——当闲置物品流转起来,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一次次传递中,真正住进了百姓心里。
来源:京报网